一、武侠文化
提到武侠小说,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最熟悉的,想必一定是金庸先生。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作品,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可以说是长盛不衰。之所以大家如此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是因为金庸笔下的大侠,并不是单纯的武功天下第一,而是心怀天下苍生,危机时刻可以救国救民的大英雄。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不仅在江湖中武功卓绝,更是一位抵抗大金的侵略、守护襄阳的大英雄。
对于武侠爱好者来说,相信大家看完武侠小说都有这样一种武侠梦:幻想着某一日自己在无意中遇到一位路人,这位路人恰巧还是一个世外高人。只见他目不转睛地、仔仔细细地打量了自己一番,然后深情地说:“少年,我看你骨骼惊奇,是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 。”
自己还正一脸蒙圈,这位路人却用坚定的眼神看着自己然后点了点头,并帮自己打通了“任督二脉”,随后还从兜里掏出一本武林秘籍赠送给自己。从此,自己便练成了“绝世神功”,尔后整日行侠仗义,成为世人所称颂的盖世英雄。
我猜想,人们之所以始终心怀武侠梦,是因为在武侠的世界里似乎总能找到另一个自己,或英雄盖世、或冰清玉洁、或快意恩仇、或仗剑行侠、或玩世不恭、或挥斥方遒、或独隐于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何等的洒脱。
那么,到底什么是武侠文化呢?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意思是楚庄王说:“武力,可以确定战功,止息战争。所以‘止、戈’会义为‘武’。”在甲骨文中,“武”字是由“戈”和“止”构成的,“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下面的“止”是指脚,两和会意表示行军、征伐。原义是指一个人拿着武器战斗,运用武力解决问题,用武战斗的气氛很浓;后来演变为与军事活动有关的事物,又用来表示武器、武术、武功等。
“侠”是一个形声字,篆文从人,夹声,夹也兼表相助之意。本义是指武艺高强、讲义气、见义勇为,能扶弱抑强、舍己助人的品行。《新华字典》解释为:“旧称依仗个人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个人或者行为。”
而武侠文化是中国武术与侠义精神的结合,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历史产物。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曾经就如何创作武侠小说提出过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武是侠的手段,侠是武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武”最终达到“侠”的目的,这种说法也被许多怀揣“武侠梦”的人们所认可。
因此,惩恶扬善、扶贫济困的武侠精神,被无数人所追捧,也是“为国为民”之武侠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如今,武侠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似乎已经把它融入到了自己的血液和骨髓中,成为中华儿女永不泯灭的一个基因和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