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尔衮死后遭遇的真相
每当提起多尔衮,网上总流传着他在死后两个月被顺治帝毁墓、掘尸、斩首、鞭尸的说法。这些传言在野史和影视剧的影响下广为流传,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历史记载,多尔衮死后实行的是满洲传统的火葬,只留下一坛骨灰。即便顺治帝想要泄愤,最多也只能砸毁骨灰坛、撒掉骨灰,所谓的斩首、鞭尸根本无从谈起。火葬是当时满洲人的普遍习俗,从清太祖、清太宗到后来的顺治帝及其后妃,都采用这种葬制。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孝诚皇后去世,皇室才开始改用土葬,但普通满族百姓仍延续火葬传统。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1650年),自然也是火葬处理的。
展开全文
关于鞭尸传说的来源,可能出自外国传教士的记载。但传教士对满洲丧葬习俗并不了解,很可能将顺治帝毁坏骨灰坛的行为,按照汉族土葬传统误解为鞭尸。实际上,多尔衮死后最初获得了极高礼遇:顺治帝不仅率百官出城迎灵,还追尊其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然而好景不长,顺治亲政后,多尔衮的政敌纷纷揭发其罪状。经过审理,顺治宣布多尔衮十余条大罪,撤销其封号,将其撤出太庙,财产充公。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孝庄太后刚获得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仅五天,对朝政尚无影响力,不可能如野史所传干预此事。
虽然史料未明确记载陵墓被毁,但从顺治十年(1653年)要求修缮陵墓的诏书来看,陵墓确实遭到过破坏。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尔衮才获得平反,恢复封号并重入太庙。此时距他去世已过去128年。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影视剧中的情节往往与史实相去甚远。多尔衮的遭遇反映了清初政治斗争的残酷,也展现了后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变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