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映月,北师大2017级社会学院本科生,热爱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热爱旅游,喜欢探索,用脚丈量世界,用心感受世间百态。
\\\
XIA MEN
厦门
你也许到过或是幻想去过四季如春、温暖宜人的厦门?
你也许期待乘着一艘小船到世界各地冒险?
你可能不知道有一群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随潮往来的族群—疍(dàn)民,疍民又称蛋民、蜒民,泛指水居之民与沿海沿江漂泊不定的流浪部落群体。近现代有人形容他们是“水上吉普赛人”或“海上自由民”。除了总名称外,按其分布聚集地还有本土名称疍民。主要分布在我国浙、闽、粤、琼等省沿海、沿江地带。疍民最早是百越族的后裔,民间有山畲水疍之说。
厦门岛西南隅的厦门港是疍民聚居地之一,明末清初疍民大批从九龙江流域来到这里捕鱼或造船为生。据乾隆《鹭江志》中的《鹭岛水仙宫碑记》载:“鹭门田少海多,居民以海为田,恭逢通洋弛禁,夷夏梯航,云屯雾集。鱼盐蜃蛤之利,上供国课,下裕民生”,这就说明厦港在清初时就成为全国较有名的渔港。
19世纪的厦门港
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一起,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忌说:“翻、沉、破、死、灭、熄、离、散、倒、空”等字;日常在船上吃饭,饭后不能将碗倒放;吃鱼不准乱翻,小鱼整条用筷子夹到自己碗里吃,大一点的鱼,上面的鱼肉吃完了,要先把露出的鱼脊骨夹掉,然后再吃下面的鱼肉,这是顾忌有翻船之虞;有的饭后还把手中的筷子在碗里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渔船停泊就安稳可靠了。疍家特有的海上公德,就是在海上发现漂流的尸体,必须想方设法带回渔港妥善处理。厦港的“田头妈”,就是专门处理这种事情的小寺庙。
旧时疍民装束
1
生产习俗
渔船:厦门渔船有一个从岸沿、近内海演变到外海的过程,原先的“夫妻船”、“连家船”为闯出港外,逐步进化为单、双桅的渔船,船的名称五花八门,“有曰艋艚,曰虎艚、曰十三股艚、曰汉洋钓、甚至曰草乌船、挂乌嘴”等等。最后,随着生产渔场的扩大,渔船更加大型化。
渔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厦门疍民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首创了许多独特的捕鱼方法。如“放大鲨”、“翻吧哴”、“拉虫戈包”、“桶箍围钓白”等,曾经轰动一时并推广各地,“八该延绳钓”名扬全国,收到国务院的嘉奖。使厦门海洋渔业的名港、名船、名舟代、名产也随之声名远播。
疍民:疍家女随船出海捕鱼,是厦门渔民的传统习惯,这在全国的沿海渔区,堪称得上是一大特点。大部分渔港渔村,都曾经严禁妇女下船出海,最多只保留在内河沿岸讨小孩或养殖业。厦港疍民所以会有这种独特的风俗,尤其历史原因与社会原因。清初统治者规定不准渔家定居陆上,还禁止渔陆通婚。因此渔家女只好长期生活在渔船上,自幼就随父母漂泊海上。后来虽然逐步取消了一些禁令,但由于厦门渔港处于城市一隅,形成单一渔业经济,除了下船出海,其他门路较少,因此早期的疍家女大多过惯了船上的生活提起厦港的疍家女,所到之处许多兄弟渔区的渔民总是赞不绝口,称她们是船上的多面手,海上巾帼女英豪,她们不但在船上担负着煮饭菜、洗衣服、刷甲板等繁重的劳动,也能像男渔民一样,驾舢板、摇竹排,样样在行,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连传统作业中惊险万分的“放大鲨鱼”也能显露以下非凡的身手。
2
生活习俗
疍家女儿护送妈祖銮轿
头饰:未婚的疍家男女旧时头上的辫子都扎有红线,女的特别大,用“红碰纱”在头上盘缠环绕,称为“烟筒箍”;男的短小,俗称“燕仔尾”。据传,清初规定要留辫子,疍家为了海上生产操作方便,把辫子盘在头上,而疍家姑娘嫌色彩过于单调,就接上红绒线环起来,从岸上望去,犹如蓝天碧海中开出一朵朵艳丽的红花,这不能不说是她们的一种美的追求和创意疍家青年成亲后,头饰即起。
变化:男的头上换扎黑弦线,有的还用自织的一片薄纱网帽罩住头发;渔姑出嫁即称渔妇,就得把长发挽在后脑梳成螺形的大髻发,但式样与陆上妇女又有区别,成为“讨海”体。
服饰:男女都穿汉装,裤脚特别大而宽,女的裤脚镶有多种花边。逢年过节或是遇上喜庆之事,疍家女头插簪花,脚穿珠鞋,衣服上的花边更是精心刺绣的。平时出海捕鱼,疍家都穿上自制的工作服,称为“油衫裤”。这是采用本色的龙头细布,按各人的身材量身裁剪,先在特制的红柴枝染浸,经擦两遍桐油,再盖上一遍面光油,这样的油衣裤穿戴起来十分舒适方便,能经受风雨和海浪的侵袭,经久耐用且具有地方独特的风格,走到哪里,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厦门来的疍民。
3
人生礼俗
命名:厦门疍民的名字富有时代与地方特色。疍民男孩名字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以出生地命名,疍民四处漂泊,有的在什么港口降生就叫什么名字,台湾、澎湖、香港、金门、东山、汕尾等都有。据查证,名叫台湾的有3人,叫澎湖的有7人,叫金门的有2人,有的在大海出生,干脆就叫水生或海生;另一种是按照疍家旧时的习俗,认为孩子的名字粗俗低贱,比较好喂养,于是阿猪、阿狗、阿牛、阿马、阿尿、屎桶都成了名字。有的叫铜贡、芋包、大呆也是贫贱笨傻的意思;还有一种旧时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就把男孩命名叫来逗、到阵,意思要男孩子成群列阵。
婚俗:厦门疍民的婚俗与众不同。在连家船、夫妻船阶段,疍家青年结婚,男家把船靠到女家,媒人扶着新娘过船,于是海上又增添了一艘夫妻船。如在岸上结婚,渔姑出嫁坐的是黑轿,而且是夜间过门,与陆上人家坐红轿早晨过门刚好相反。此种风俗被称为“以黑克红”,寓意渔姑歹命变好命,晦气变福气。港中有一些捕鱼兼运输的水居之家,俗称“五帆”,旧时只能族内自相婚嫁。有女待字则船上蓬顶必放时花一盆,嫁时剪花随嫁,成为疍民习俗中的独特风格。
丧俗:疍家的丧葬也有一些独有的习俗,如在海上亡故的,要进行海祭和招魂。家有丧事,渔家姑娘头上的红碰纱要换成蓝色或青色,孝男孝女上岸料理丧事,必须在完结后换掉衣服,理发洗浴,然后才能带着金银纸之类下船烧香祈保平安。
4
信仰信俗
寺庙:旧时的厦港一隅,可谓百步一宫、千步一寺,宫庙遍街巷,岩寺占山头。据统计当时渔港小寺庙达三十余座,列为厦门岛寺庙密度之最。清代这里有两座寺庙受到皇帝的御赐题匾而远近闻名:乾隆二年(1738年)御赐风神庙额为“惠应波恬”。
崇拜:厦门渔民的多源性决定了民间信仰兼容并蓄的融合性。许多小寺庙奉祀的神明既有玉皇大帝、海龙王、王爷公、水仙王、妈祖、大道公、齐天大圣等,也有土地灶君、床母、城隍等。其实包含了自然崇拜、灵魂崇拜以及从儒、道、释诸多经学引申而来的泛神崇拜。特别是民间信仰的行业神祗,与流传台湾甚至东南亚华人社会几乎同出一辙。厦门疍家祖辈相传尊奉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据说白海豚曾救援过落水的渔民,阻止凶恶的鲨鱼进入港口,还能据其群体活动方位推测某些鱼群的洄游规律,因而被视为江海女神妈祖的化身,受到渔家的崇拜与喜爱。旧时渔船遇到“妈祖鱼”,还要烧香祝愿,祈求渔事平安与丰收。港口经常出现归渔的船队与海面翻腾的白海豚一同进入鹭江口的动人景观和欢乐场面。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厦门海洋捕捞业目前正处于式微状态。进入转移转型期。加上厦港片区正处于旧城改造,疍民比例日益减少、文物流失、民俗氛围淡化,疍民习俗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保护厦门疍民习俗,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有整理有关疍民的文史资料,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田野调查采风。在厦港地区的中小学举办以海洋知识和疍民历史为主题的讲座以及夏令营等活动,以利疍民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