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出现的,就是粽子里的糯米,取材方便,粘性又强,在传统建筑食物添加剂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古城墙、古海塘、古塔、古牌坊、土楼、古炮台里,都能发现它。
目前发现含有糯米成分的最早的建筑物,不是房子,而是河南邓县的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
接下来重点要说的,就是这个神秘兮兮的古墓。
宋代以后,糯米常被使用在墓葬的“灰隔”里——和石灰等材料拌一拌,灌在整个墓葬底部,把棺椁放进去,再灌满整个墓。防盗、防渗、防腐,全靠“灰隔”。
这一切都是有依据的。首先是防盗,当年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盗墓者挖了好几层,实在是挖不下去了,只能放弃,可见强度有多高。南京发掘的明代徐俌夫妇墓,挖掘机都使不上力,铁镐都撬坏好多支,最后用的是钢钎。然后是防腐。上海松江杨福信墓曾经挖出来一具尸体,500多年了还保存完好。
插播一个笑话。都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僵尸片里,遇到僵尸就用陈年糯米来对付他,这是为什么呢?据崔老师的推测,会不会是因为看到古人用糯米浆来修墓,以为这个糯米浆能防止诈尸呢?
布达拉宫什么味儿
放眼全球,人类建筑史上不光只有“中餐”,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总结过西方建筑史上的有机物添加成分,食物种类一样不少,当然,听起来就比较“西餐”:蛋白、奶油、糖、牛油、乳酪、啤酒、树汁、蔬菜、面团……但都是零星使用,不像在古代中国,应用广泛,还形成了一个固定体系,水平,也是中国的高。
为什么?还是那句话:中国的饮食文化比较悠久。
除了糯米,红糖、猪血、蛋清等等也是常用的材料,在上下五千年里,每一种都有系统的用法。
比如说,红糖就被发现使用在闽西土楼、开平灰雕、潮汕嵌瓷等建筑里。拿闽西土楼为例,有两种不同的干湿做法,“食谱”分别是:搅拌灰土与小石子或碎砖,再加上红糖水、糯米浆和海菜浆或蛋清,以及适量的水,直至湿润;将糯米研磨成粉,以冷水拌匀,再加入大量热水调成稀薄的浆汤,加入红糖水,待冷却之后再加蛋清水。
还有布达拉宫外墙,白宫由石灰、牛奶、冰糖、蜂蜜、面粉制成,红宫由石灰、红土、红糖和一种叫“汪腊”的植物皮熬成的汁做成。
添加在建筑里的食物材料,当然也不全是甜蜜的,也有血腥的,比如猪血。血料可以起到黏合、防水、提高柔韧性、防止龟裂的作用。
不知是不是巧合,最著名的例子就和以暴政出名的秦始皇有关。当年秦咸阳宫遗址发掘时,地面是泥质朱红色的,被称为“丹地”,由猪血、石灰、料姜石拌合而成,具有防潮、装饰作用。在清代官式建筑里,猪血被普遍使用在木构件油饰彩画或者壁画的基层里,考究的要用好几层。
现代建筑有应用案例么?
有人问,今天都在讲建筑污染,这样环保的材料为什么不能在幼儿园的场所推广呢。很遗憾,古人造房子的速度是很慢的,这些用食物建成的建筑,可能要等上好几年才能完全干涸坚固,这样的慢节奏,现代人是真的等不起了。
但偏偏有这样一群人,倾注了近十年的心血,从建造万里长城的千年古法“糯米砂浆”中得到启发:如何把这种古老又自然的基因延续到现代家居中来?
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他们做到了。
糯米图糯米植物涂料,传承千年“糯米砂浆”技术,以糯米、玉米、土豆等植物为原料,应用中科院、德国瓦克实验室现代生物科技研发而成,为原生态的内墙装饰涂料。100%不含甲醛和VOC,无异味,不污染室内空气。
区别于传统乳胶漆,糯米植物涂料最大的特点是取材于植物,原料上、仓储上、施工上不添加任何有害化学物质,真正做到自然、健康。同时它做到了当晚涂刷完,明日住新房,对于快节奏的都市人来说,这样便利性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传统乳胶漆装修至少需放置半年,以减少甲醛危害)。目前,这种古老又新奇的涂料已经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广泛应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